无公害桃树侵染性流胶病综合防治.

   2010-06-22 广东省山区信息网广东省山区信息网3680
核心提示:是由子囊菌亚门的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枝干。在1年生嫩枝上发病时,最初以皮孔层为中心产生小突起,以后形成直径1~4毫米的瘤
    温馨提示:本文文字及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由于植物生长发育会受气候与地域的影响,绿一佳农业网(原中国特色植物网)(http://www.zgtszw.com)--种植行业门户提醒网友谨慎采用本资讯。

是由子囊菌亚门的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枝干。在1年生嫩枝上发病时,最初以皮孔层为中心产生小突起,以后形成直径1~4毫米的瘤状突起物,当年不流胶。到翌年4月上旬,瘤皮开裂,溢出树脂,初为无色半透明稀薄而有黏性的软胶,不久转为茶褐色,质地变硬为结晶状,吸水后膨胀成为胶体。枝条表面粗糙变黑,并以瘤为中心逐渐下陷,形成直径4~10毫米的圆形病斑,其中散生小黑点。多年生枝干受害后呈现1~2厘米的水泡状隆起,病菌在枝干表皮内危害,最深可达木质部。

受害处变褐、坏死。枝干上病斑多时,则大量流胶,致使枝干枯死,桃树早衰。病菌在被害枝条内过冬,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和风传播。雨天从病部溢出大量病菌,顺着枝条流下或溅附在新梢上,从皮孔、伤口侵入,成为新梢初次感病的主要菌源。枝干内潜伏病菌的活动与温度有关。当气温在14℃左右,病部即可溢出胶液,随气温上升,树体流胶点增多,病情逐渐严重,1年中有两次发病高峰,分别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中旬,入冬以后流胶停止。病菌可潜伏于被害枝条皮层组织及木质部,在死皮层中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成为侵染来源。病菌入侵最有利的时机,是枝条皮层细胞逐渐木质化过程中及皮孔形成以后。防治应在新梢生长旺盛期(皮孔形成时)进行,以喷药保护效果最佳。
   本站转载资料旨在服务三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跟我们联系或通知我们立即撤除。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植物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植物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湘ICP备202101311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