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黄萎病防治方法 .

   2008-12-29 630
核心提示:症状识别苗期发病少,一般多在门茄(第一个果)坐果后开始出现症状,发病时先从下部叶片发病,向上部叶片发展。叶片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及叶脉间褪绿变黄,逐渐发展至半边叶片或整片叶变黄或黄化斑驳,叶片卷曲。病叶在植株上的分布不均匀,往往是一个枝条或植株一半先发
    温馨提示:本文文字及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绿一佳农业网(原中国特色植物网)(http://www.zgtszw.com)--种植行业门户提醒网友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谨慎、科学、合理采用本资讯。

  症状识别苗期发病少,一般多在门茄(第一个果)坐果后开始出现症状,发病时先从下部叶片发病,向上部叶片发展。叶片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及叶脉间褪绿变黄,逐渐发展至半边叶片或整片叶变黄或黄化斑驳,叶片卷曲。病叶在植株上的分布不均匀,往往是一个枝条或植株一半先发病,因此得名“半边疯”。后期病害可蔓延至全株,叶片黄萎、脱落,严重时只剩光秆或心叶,植株死亡。该病有时也出现青枯类型的症状,而它的特点是剖开病株根、茎、分枝及叶柄等部,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无白色溢脓。

  病原VerticilliumdahilaeKleb.,称大丽花轮枝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体初无色,老熟时变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直立,较长,110-200μm,呈轮状分枝;在抱子梗上生1-5个轮枝层,每层有轮枝2-3枝,轮校长10-35μm,轮距12.4-24.8μm,顶枝或轮枝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或微黄,大小2.5-6.25μm×2.0-3.0μm。在培养基上可形成黑色微菌核及由孢壁增厚而产生的串生黑褐色的厚垣孢子。该菌可分为3种致病类型,称I型、H型和m型。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土壤中病菌可存活6-8年,因此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通过根部伤口或幼根表皮及根毛直接侵入,首先在根部维管束内繁殖,再蔓延到茎、叶和果实。病菌也能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越冬,常随种子调运而作远距离传播。带菌肥料和带菌土壤借助风、流水、人畜及农具等途径,都可以将病菌传到无病田内。病菌可以长期在土壤中存积累。病菌发育适温19-24℃,最高30℃,最低5℃,菌丝、菌核经60℃10min致死。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部伤口愈合慢,有利于病菌从伤口侵入;从茄子定植到开花期,日均温低于15℃,持续时间长,发病早而重;如此期间气候温暖,雨水调和,病害明显减轻;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当,特别是常浇冰冷的井水及连作地发病重;有时浇灌一次也可导致该病发生蔓延。

  防治方法

  (1)轮作倒茬。与非茄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如与葱蒜类轮作效果较好,尤其与水稻轮作,轮作1年即可奏效。

  (2)选用较抗病的品种,如辽茄3号、吉茄l号等品种进行种植。

  (3)种子处理。可用55℃温水浸种15min,移入冷水中冷却;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h,经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

  (4)苗期或定植前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律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

  (5)移栽时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蘸根。

  (6)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25L,隔5d灌一次,连灌2次。

  (7)嫁接防病。这是目前最成功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可用日本赤茄、CRP(刺茄)、托鲁巴姆等品种作砧木,以栽培茄子作接穗,采用劈接法或贴接法嫁接。
 


   本站转载资料旨在服务三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跟我们联系或通知我们立即撤除。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植物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植物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湘ICP备202101311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