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夹螟的危害及其综合防治.

   2012-05-28 江苏农业信息网江苏农业信息网250
核心提示:【为害分布】为害豇豆、菜豆、扁豆、四季豆、豌豆、蚕豆、大豆(毛豆)等,分布北起吉林、内蒙古,南至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山东受害重。 【危害症状】幼虫为害豆叶、花及豆荚,常卷叶为害或蛀入荚内取食幼嫩的种粒,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受害豆荚味苦,不堪食用
    温馨提示:本文文字及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绿一佳农业网(原中国特色植物网)(http://www.zgtszw.com)--种植行业门户提醒网友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谨慎、科学、合理采用本资讯。

  【为害分布】为害豇豆、菜豆、扁豆、四季豆、豌豆、蚕豆、大豆(毛豆)等,分布北起吉林、内蒙古,南至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山东受害重。

  【危害症状】幼虫为害豆叶、花及豆荚,常卷叶为害或蛀入荚内取食幼嫩的种粒,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受害豆荚味苦,不堪食用。严重受害区,蛀荚率达70%以上。

  【病虫形态】属鳞翅目,螟蛾科。成虫体长约13毫米,翅展24~26毫米,暗黄褐色。前翅中央有2个白色透明斑;后翅白色半透明,内侧有暗棕色波状纹。卵0.6×0.4毫米,扁平,椭圆形,淡绿色,表面具六角形网状纹。老熟幼虫体长约18毫米,体黄绿色,头部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个,前列4个,各具2根刚毛,后列2个无刚毛;腹部各节背面具同样毛片6个,但各自只1根刚毛。蛹长13毫米,黄褐色。头顶突出,复眼红褐色。羽化前在褐色翅芽上能见到成虫前翅的透明斑。

  【发生规律】在华北地区年发生3~4代,华中地区4~5代,华南地区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6~10月为幼虫为害期。成虫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嫩荚、花蕾和叶柄上,卵期2~3天。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蛀入嫩荚或花蕾取食,造成蕾、荚脱落;3龄后蛀入荚内食害豆粒,每荚1头幼虫,少数2~3头,被害荚在雨后常致腐烂。幼虫亦常吐丝缀叶为害。幼虫期8~10天。老熟幼虫在叶背主脉两侧做茧化蛹,亦可吐丝下落土表或落叶中结茧化蛹。蛹期4~10天。豇豆荚螟对温度适应范围广,7℃~31℃都能发育,但最适温为28℃,相对湿度为80%~85%。

  【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以减少虫源。(2)在豆田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3)药剂防治:采用20%三唑磷乳油700倍液、40%灭虫乳油每亩30毫升,对水50~60公斤,5%锐劲特胶悬剂2500倍液,从现蕾开始,每隔10天喷蕾、花1次,可控制为害,如需兼治其他害虫,则应全面喷药。 



   本站转载资料旨在服务三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跟我们联系或通知我们立即撤除。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植物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植物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湘ICP备202101311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