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南州冷洞村采用“滴灌”技术拯救10万株金银花
国家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4月30日讯 面对重特大干旱,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带领群众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科学抗旱,利用“滴灌”方式成功抢救10万株金银花。
“一个基层干部把群众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用很朴实的语言,给我们上了一课。冷洞村的实践彰显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这种精神比创造的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这就是贵州精神。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4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视察时,为这个村的干部群众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力发展、科学发展而动容。
冷洞村是全省一类贫困村之一,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80%的面积是石山,没有一块好土,没有一眼泉水,没有一条沟渠,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畜饮水和生产灌溉都靠“望天水”。去年8月以来,持续的干旱让这个村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山连着山,峰连着峰,山高水远石头多,一出大门就爬坡”。世代居住在则戎的群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抗争,毫不退缩,如满山攀援的金银花,让石旮旯恢复了勃勃生机。目前,全村的金银花种植面积达到2224亩。
为建起产业链,走“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路子,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格局,使金银花种植产业能够有供销保障,提高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冷洞村于2009年初开始筹建金银花加工厂。经过几个月艰辛努力,投资60多万元的金银花加工厂终于建成,于2009年5月26日正式投入生产。冷洞村金银花加工厂是村办企业,由冷洞村民委负责经营,主要进行生产烘烤,加工成为茶花和药花。村里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万峰林金银花”品牌,加工厂按利润的60%返还给社员,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金银花产业的积极性。冷洞加工厂去年生产干花2万斤,产值近100万元,从而增加产值40万元左右。仅金银花一项,农民收入最多的达2万元,收入上1万元的有10多户,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0%来自金银花产业。每年3月,冷洞村怪石嶙峋的石山,应该是被金银花绿色枝叶覆盖的时候。但在百年一遇旱灾的肆虐下,这个以种植金银花脱贫致富的典型喀斯特山村,成片的金银花濒临死亡边缘,村民面临着重返贫困的境地。
今年3月初,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四处察看村里的金银花生长情况:一株株金银花死去,一片片金银花枯萎……一统计,全村的金银花,30%死亡,50%危在旦夕。金银花,可是他们救命的产业啊。
旱灾之际,村民从饮用水中挤出水挑到山上浇灌,“蒸发得太快了,水不够用啊。”望着自家10亩金银花受旱,村民张邦国的七旬老父张正银老泪纵横:“完了,完了!”
“金银花进入盛花期一般在6年左右,如果干死了再去发展,我们的村民6年都得过穷日子,能不能救活这些金银花,这是和我们命运连在一起的事。产业发展了,我就是好人;产业失败了,我就是罪人!我不能当个罪人!”朱昌国说。村民程文华也一度悲哀地认为,可能真的要返贫了,苦日子又要来了。
危难面前,冷洞人民不屈膝折腰。朱昌国立即召集村组干部挨家挨户查水,统计下来,到3月6日,全村386个水窖、246个水池,全部蓄水仅剩1200立方米,只够全村人饮用12天,人吃水都困难,金银花浇灌怎么办?
急中生智,朱昌国想到了“滴灌”。说干就干,他根据掌握的一些粗浅技术,立马在自己地里试验起来。他把家里废弃的矿泉水瓶和饮料瓶装满水,在瓶子底部戳一个小孔,在一束枝叶已枯黄的金银花根部刨了个坑,“盖子拧紧了就不流水,我松了松瓶盖,觉得水量还行。”40分钟后,一瓶水滴完。
没想到的这种粗陋技术还真能奏效。第二天,朱昌国跑到山坡上一看,耷拉着叶子的金银花恢复了生机。朱昌国立即动员烘纳组组长张邦国、烂滩组组长李兴学效仿,10天左右,他们俩那些快蔫死的金银花也全部打起了精神。
于是朱昌国和其他干部立即挨家挨户培训村民,在冷洞村7.3平方公里的大大小小山头,哪里的金银花枯萎,哪里就有朱昌国的身影,每天他都是清晨六七点钟出门,晚上八点来钟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
办法有了,哪里有那么多矿泉水瓶和饮料瓶?朱昌国给在城里上班的儿子打电话:“你去给我一个废品站一个废品站的收,收得多少要多少。”他儿子满城搜寻,用2.8元每斤的价格,一天收到了2000多个,连夜拉到了村里。
“这些矿泉水瓶和饮料瓶在别人的眼里都是废品,但在我这儿目前可是救命的东西。”朱昌国考虑收购一是花钱,二是没有那么多可收的,他叫儿媳妇到兴义八一公园设点募集废弃饮料瓶。
“爸爸,效果不好,就得了200多个。”由于只是一处设点,捐赠的人不多,守了一天的儿媳妇有些沮丧。
朱昌国通过媒体向社会求助,说村里需要10万支矿泉水瓶和饮料瓶。一时间,企业、学校、个人、官兵,有的送瓶来,有的送水来,有的干脆拉来了矿泉水,说你们这儿反正缺水,矿泉水可以喝,喝完后瓶子还可以用,一举两得。
到4月初,除了死去的近三成外,冷洞村近2000亩金银花全部救活,村民保住了命根子,保住了增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