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 (记者 董峻 潘林青) 一份由中国科学家日前完成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气候变化将加剧粮食生产面临的减产风险。
报告称,在没有适应性技术对策的情况下,气候变化可能至少使粮食生产减产10%以上。
来自中国13家农业科研院所的20多名科学家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和土地生产力,以及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6大作物和奶牛、生猪和蛋鸡3大养殖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研究显示,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旱地面积将增加,低产田比例可能扩大,灾害脆弱性将进一步提高。
据这项研究的主持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介绍,中国影响农业的未来气候变化将以旱灾多发和水灾减少为特征,中国东北、华北和中国西北(不包括新疆)旱灾将多发,灾情程度将有所加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中南地区涝灾频率呈波动中升高,华南和中国西南水灾和旱灾频率均呈波动增加。
“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南涝北旱局面,这将进一步加剧中国未来农业生产的波动性。”潘根兴说。
同时,气候变化还将加剧土地荒漠化,同时影响土地盐碱化的发展与区域分布,适宜性耕地面积缩小,从而影响潜在适宜粮食种植面积的实际扩张。
根据这项研究,气候变化还将促进病原菌、害虫和杂草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其分布范围向北延伸,从而改变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分布格局,主要表现为向高纬度和高海拔的扩散。
气候变化总体上将提高害虫越冬存活率,影响作物的抗病表现和病害流行,增强杂草的相对竞争力,降低天敌的控害效应,加剧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病虫草害的猖獗危害,从而抵消或超过升温和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带来的“施肥”效应。
潘根兴说,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发展方面,目前存在有效的适应技术薄弱,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尚未集成和规模化等主要问题。
潘根兴等人还建议,中国应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政策及经济调控机制,并尽快加强应用基础和实用技术研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建设。
杂种优势利用 小麦突破单产瓶颈的关键
0评论2012-10-07528
袁隆平称未来超级杂交水稻高度可能达2米
0评论2012-10-07556
世界奇瓜--黑宝石瓜
0评论2011-12-051365
湖南龙山扎实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
0评论2011-10-17665

- 美国全面反思转基因技术 挑战天然转为尊重天然
0评论2011-02-28
种粮户惜售收购商囤粮 山东部分面粉厂停产
0评论2011-02-16630
粮食局定向销售大豆等稳定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价格
0评论2011-02-16787
食品大豆进口量价齐升 或引发油、肉、蛋连锁涨价
0评论2011-02-16591
沪胶:面临突破 玉米:持仓暴增 连豆:延续强势
0评论2011-02-16556
谷物异军突起 粮棉之争再起
0评论2011-02-16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