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他打猎以前在农村里面,比马鹿都跑得快,然后当场就把马鹿按倒,就叫杨马鹿,就是这样出来的。”
--以前人们羡慕“杨马鹿”奔跑的速度,现在敬佩的却是他赚钱的速度,6年前他还背负着400万元债务,过着砸锅卖铁的日子,现在他像发现金矿一样,从大山里找到一种当地特产,一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在泸水县老窝白族乡家家都有这样的阁楼,阁楼上悬挂的正是杨树华要收购的东西。
--村民:“都是火腿这个。”
--记者:“为什么挂上面?”
--村民:“因为这样吃起来香,它不会生蛆。”
--记者:“这个多长时间了?”
--村民:“这个是去年的火腿。”
--这种被村民珍藏在阁楼上的东西名叫“老窝火腿”,只产在当地的老窝白族乡,它的原料是老窝土猪,要养殖4年才能加工,加工后必须存放一年才能出山,否则味道就会改变。以前村民做火腿是自家吃很少卖,自从杨树华进山收购后,火腿价格一路上涨,赚钱后的村民对杨树华非常感激。
--村民:“我们感谢他,我们对他的评价是好的。以前是8元一斤,12元一斤,后来是16元一斤,去年就涨到23元一斤。”
--记者:“一年赚多少钱?”
--村民:“一年就是几千元钱。”
--村民卖得高兴,杨树华也赚得开心。现在他一年收购老窝火腿500吨,这相当于2.5万头猪的腿肉,他的到来使沉寂多年的大山喧闹起来,让3000多户老百姓靠养猪致富。杨树华倒底有什么赚钱的本事,能靠着山里的平常之物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呢?

--杨树华的妻子:“找到我们住处来骂了,就是说你这个人能还得起我这个债吗?石头也会开花了,骡子也会长角了,像牛一样长角了。”
--杨树华:“我这个人一般是不会哭的,但那次都要流泪了。”
--一场怒骂引来很多人围观,原来这几个人是上门讨账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大过年的杨树华不是不想还,是实在没钱还。之前他从泸水县老家来到州府,与人合伙开钨矿,采矿失败欠下400万元外债,夫妻俩几乎流落街头。
--杨树华的妹夫:“当时生活就是可以说早上吃了下午就没有。”
--记者:“借过你钱吗?”
--杨树华的妹夫:“借过。”
--杨树华的朋友:“给过,给钱给他10元,20元。”
--记者:“10元都借过?”
--杨树华的朋友:“对。”
--临近除夕夜迎来的不是欢乐,反倒招来谩骂,杨树华无地自容。债主走后他们一家人抱头痛哭。
--杨树华:“觉得好像我自己无能那种感受,好像自己觉得自己不如人那种感觉。”
--杨树华的妻子:“我就想着我总有一天会强过你的,我不会就这样下去,哪怕我打工也好,我怎么也好,我总有一天会起来的,我不会这样下去。”
--这次经历深深刺痛了杨树华的心,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400万元债务要拿什么来还呢?春节过后杨树华突然不见了,两周后他才回到家,决定放弃越采越赔的矿山另谋出路。原来杨树华外出寻找商机,在老窝白族乡的集市上见到了老窝火腿。

--老窝白族乡山高水急,气温比怒江州低10度左右,这里家家都做火腿,把猪宰杀后用盐均匀涂抹猪腿腌制10天,然后悬挂起来慢慢晾干,在这里火腿不容易变质,因此用盐量和烟熏时间比外地火腿少,肉香味更浓。
--杨树华要抢先一步把老窝火腿推到山外,但通过什么方式来卖呢?他决定利用妻子做饭的手艺,先在怒江城边上开个餐馆,看看顾客反应如何。因为是用深山里的土猪加工而成,老窝火腿的口味得到了顾客的肯定。
--顾客:“它的盐淡一点,吃比较可口了。”
--顾客:“好香好香的味道。”
--开张第一天杨树华就卖出了两整只火腿,但是还没来得及高兴,他很快遇到了奇怪的现象,第二次到集市购买的5只火腿,回来切开后有1只是臭的。
--杨树华:“刀子一切开它里边全部是臭的,有些发泡了。”
--记者:“烂了?”
--杨树华:“对,烂掉了,里面烂掉外皮不会烂,外皮看着好好的。”
--杨树华到集市向人打听才知道,老窝火腿腌制时间长短、放盐量控制不当都会导致内部变质,但猪皮较厚从外表看不出来,怎么鉴别卖火腿的人都不愿意告诉他。虽然火腿发臭是少数现象,但只要有臭火腿存在这生意就没法做,杨树华焦急万分。
--后来他突然想到,妻子有个亲戚住在老窝白族乡,他会不会知道如何鉴别呢?他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亲戚段文舜,从那里学到了当地老百姓传统的鉴别方法——用竹签扎。
--杨树华:“火腿最容易坏的是这个骨头,这两个地方最容易坏,用竹签从这个地方插进去,这样拿出来以后闻,火腿是香的那就整只火腿它就是香的,如果这里是臭的,这只火腿就报废了。”

--2004年3月,很少有外人出入的老窝白族乡荣华村,突然来了一个陌生人,这让村民们很警觉。
--村民:“担心就是骗子,那个时候害怕的,我们不知道是哪个地方的人也害怕,一个也不理他。”
--老窝白族乡交通不便,有的村子翻山越岭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出山,村民很少出门,过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生活,突然有人来到深山到底想干什么呢?
--来人正是杨树华,他是来收老窝火腿的,但村民并不相信他的话。
--杨树华:“他就说咋会跑到这里收,是不是钱呀各方面都会有问题。”
--从来没人进山收过火腿,就是收到了又怎么运出去呢?最重要的是这里的火腿出山就容易变质,因此没人敢大量收购,村民觉得这个人肯定来者不善。当时怒江州其它饭店也开始推出老窝火腿,杨树华决定先人一步大量销售整只火腿,这样就必须进山收购。
--2004年3月底,当杨树华来到荣华村村口时,一个意外突然发生了,山坡上冲出五六条狗,边叫边向他奔跑过来。
--杨树华:“几个跑出来以后碰着我了,碰着你打这个那个又过来,打那个这个又过来咬你了,我手里面又没有什么东西。”
--山里狗多也异常凶猛,听到叫声都聚拢上来,杨树华躲避不及,和狗群厮打在一起,村民觉得他是骗子,也没人出手相助。
--村民:“那时候有十七八个狗,狗多没有人给他赶狗,狗就咬他了。”
--杨树华:“一大口咬过来,牙齿相当硬的。”
--杨树华脚部和腿部多处受伤,忍着剧痛跑出了村子,他一瘸一拐走了五六个小时山路才回到家,看到他的腿血流不止,家里人都吓坏了。
--杨树华的妻子:“我也哭,孩子也哭,他就不行了,晚上都不能睡觉了,痛得晚上都不能睡。”

--杨树华:“相当艰难觉得,想着好像老天对我不公那种感觉,心里总有这种想法。”
--杨树华的妻子:“不管他怎么累,我都不心疼。”
--记者:“为什么?”
--杨树华的妻子:“因为我们生活在那个时候已经是,就是说至少我们不用饿肚子了。”
--其实妻子嘴上说不心疼,是怕杨树华就此退缩。两个月后杨树华的伤才痊愈,看到家人的期待,想到400万元的债务,他义无反顾选择了坚持。
--杨树华:“心里想着不管有什么困难都要去搞这种感觉,既然做了要把它做下去,能够赚一点钱,心里面就觉得这种感觉,一定要把它做好。”
--2004年6月杨树华再次进山,这一回他没有盲目四处去收,而是来到崇仁村找到村民田应祥,他带去了烟和酒,不谈收购却和田应祥拉起了家常。其实杨树华提前打听过了,田应祥以前背着火腿下山卖过,思想比较活络。去了田应祥家3次慢慢熟悉后,杨树华才说出自己要收购火腿的想法,他承诺当场付现金,价格给到18元一公斤,比背下山卖每公斤还高出2元。
--村民田应祥:“高兴,每年喂上几头猪,老板来买火腿,又是收入一些钱了。”
--田应祥把家里的200公斤火腿卖给了杨树华,当场就拿到了3600元,这件事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开了,附近村子的村民也主动找到杨树华要卖火腿。杨树华一下子在山上收了1000公斤火腿,村民们都为他担心,这么多火腿他怎么运送怎么保存呢?
--其实这些问题杨树华早就想好了,他找到本地有马的村民专门给他运送,根据路途远近付费。记者去采访时,正赶上有马队要下山送货。


--看到杨树华高价收购,村民都把火腿拿了出来,3个月时间杨树华就收购了200吨火腿,价值800多万元,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高价收到的火腿能否卖得出去,等待他的又将是什么结局呢?
--老窝白族乡几乎家家养猪,但每家两三头数量都很少,当时除杨树华外别人也开始进山收购,火腿越来越难收,经常会到了等米下锅的境地,这让杨树华急得团团转,他想发动农户多养,但农户们积极性不高,因为养殖老窝土猪利润很低。
--记者:“这个猪养了多久?”
--村民:“这个养了差不多两年了,现在可能150斤差不多。”
--记者:“再养多久做火腿呢?”
--村民:“还要再养两年吧,四年五年我们才卖给他们。”
--老窝土猪全部在山里散养,青草食用量占到80%,养4年才能出栏成本达到600元,每头猪只用后腿加工成火腿,按当时的价格能卖到360元,因此农户不愿意多养。杨树华思来想去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提高火腿的收购价。
--杨树华:“农村养猪也不容易的,后面价格就提到16元一斤,16元到18元,现在基本上就在22元一斤。”
--杨树华几次加价,把火腿价格提高到了原来的2倍多,农户倒是满意了,可是高价收购的200吨火腿该怎么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总人口只有40多万,下辖四个县都是国家扶贫开发扶持县,消费水平较低,在当地销售数量是有限度的,但是要拿到外地销售杨树华又没有门路,该怎么办呢?
--2006年5月,杨树华的妻子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让她惊喜异常,这个电话正是外地打来的,而且对方就是要买火腿的。
--杨树华的妻子:“他就说你这个火腿很好,味道很好,在我们这里吃不到,说我打算就跟你合作,卖你这个火腿。”
--打电话的人就是他——陈波,重庆市北部新区一家餐厅的经理,远在重庆他怎么会知道老窝火腿呢?其实这得归功于杨树华饭店里不起眼的小纸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