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便出高价都不一定能租到。因为在大家看来谁拥有了一块水面,就等于是捧了个聚宝盆。而就在五年前这里的村民们都不敢靠近水边半步,人人谈水色变。
--村民1:“我有两个孩子,礼拜六,礼拜天叫他们在上面玩,不能玩水,玩水好害怕的。”
--记者:“这条河?”
--村民:“这条河,从上面,从上面流下来的”
--这条河叫南阳河,村里不论男女老少,见了都会绕道而行,生怕一不小心沾到它,就可能染上一种怪病。
--村民2:“严重的时候那个肚子男的也是怀孕一样,女的也是怀孕一样,是那样子的,要死人的。”
--村民3:“有这样一种讲法,就是一进大部林,三烟搭两户,水土不养人,男女都怀孕。”
--人要是感染了这种病,肚子就会大得如十月孕妇。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种怪病的出现,与2005年的一场暴雨有关,那场暴雨之后,村里得这种怪病的人就越来越多。为了躲避怪水,离河最近的巴茅嘴村,还不得不全村搬去四五公里以外的山坡上。
--村民4:“当时这里有几十人,有几十户吧。”
--记者4:“现在都搬走了?”
--村民4:“全部搬走了,没有办法生存。”
--

--瑞昌市血防站副站长:“上游有钉螺,然后随着洪水,就冲下来了,冲下来内涝,所以他那边就扩散了,钉螺面积扩散了。”

--2005年秋初,泰丽台风登陆,瑞昌连降暴雨。4天后天刚放晴,在赤湖边养了100亩螃蟹的余策路赶紧去捕捞,可当他拎起捕蟹的地笼时,却让他哭笑不得。
--当时瑞昌市还没有什么人吃小龙虾,更没有人养殖。市场上到底能不能卖上价格?余策路心里没底儿。可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带去的小龙虾抢手到就像在拍卖一样,不断有人往上加价。而且经销商们还为此争得不可开交。
--经销商1:“本来的话我来这里拿就拿16元,杀出来一个程咬金,18元。”
--

--经销商2:“对。最高的时候出过他22元一斤。”
--经销商1:“心里肯定痒痒的,这个龙虾拿过去赚钱那个不想要。”
--刚开始时,余策路觉得是运气好,恰巧遇到市场缺小龙虾罢了。但观察几天后,发现并不是他想象的这样,更奇怪的是别人的小龙虾个头也不比自己的小,可为什么经销商总拼命抬高自己的价格呢?
--余策路:“我就心想市场上那么多龙虾,为什么买我的龙虾,第二天我就带着这个想法问了一下。”
--从周平枋那里他知道了原因,原来自己的小龙虾因为长在水草丰富的河田里,没有吃过饲料,所以色泽鲜艳、壳薄肉厚。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周平枋上门收购小龙虾,他不禁向记者展示起来。

--记者:“怎么看?”
--经销商2:“底板好,很干净,说明它资源好。”
--记者:“洗干净不就行了?”
--经销商2:“洗干净那不行的,那虾里面是黑的。”
--这让余策路坚定了自己转产小龙虾的想法。可人工养殖能达到这个效果吗?这水里到底是什么好资源,招来了小龙虾?满心疑惑的余策路决定找水产局的人看个究竟。没想到,却让他们收获了一个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惊喜。
--余策路:“我们这里以前刚开始发水,那个螺蛳、螺蛳下来,特别还有钉螺,水产局那些技术人员讲,这个龙虾可能吃了。”
--自从2005年的洪水冲来大量钉螺后,瑞昌变成了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疫区之一。政府绞尽脑汁开展割草、打药各种灭螺大战,这样钉螺是被消灭了,水里其他动植物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干水产工作几十年的董乐建,从余策路家出来后,蒙生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


--记者:“你们想过能赚那么多钱没有?”
--伍志国:“肯定没有,我们做农业的,怎么可能赚那么多钱。看他赚那么多,所以我们也想回来拼一把。”
--这个叫伍志国的人就是搬走两年了的巴茅嘴村民。2007年他们村的人也都决定回来养殖小龙虾。
--伍志国:“我们这个地方原来是钉螺特别多的,这个虾苗就是以钉螺,水草为食物。”
--我们已村委会联合召开会议,把我们村里各个小组的这个全部荒地联合起来。
--现在,瑞昌的农民几乎家家养殖小龙虾,只要有水的地方都被围起来做养殖,钉螺早就被消灭干净,而小龙虾因为吃天然饵料长大,壳薄肉厚,得到大家认可。即便每斤售价高于市场价格2元,仍供不应求。早已经为当地带来了亿万财富。
--马世春:“水深过1.5米,就破坏了钉螺的生存环境。另外小龙虾能吃钉螺。”
--记者:“人吃了这种小龙虾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马世春:“不会。血吸虫只感染哺乳动物和脊椎动物。小龙虾不是,所以小龙虾不会感染血吸虫。人吃了这样的小龙虾是没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