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常见细菌性、真菌性和病毒性病害的通用防治方案,结合当前主流药剂与综合防治方法,兼顾高效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方案基于农业部门及科研机构的最新指导
,重点突出“预防为主、分类施策、科学用药”原则。 一、细菌性病害防治方案
常见病害:角斑病(黄瓜、西瓜)、软腐病(十字花科)、青枯病(番茄、辣椒)、溃疡病(柑橘)。
核心策略:阻断传播途径 + 伤口保护 + 针对性杀菌。
-
主流药剂与用法:
- 铜制剂:
- 无机铜:氢氧化铜(500倍液,瓜类/果树);
- 有机铜:喹啉铜(500-1500倍,安全性高)、噻菌铜(500倍液,安全性高)、春雷·王铜(混剂,兼防真菌)。
- 抗生素类:中生菌素(灌根或喷雾,防效>90%)、春雷霉素(注意对葡萄/大豆敏感)。
- 生物制剂:多粘类芽孢杆菌(灌根防青枯病)、枯草芽孢杆菌(叶面喷雾)。
- 铜制剂:
-
关键操作要点:
- 伤口管理:整枝打杈后立即喷铜制剂保护;避免阴雨天操作。
- 施药方式:
- 茎秆病害:刮净病部后涂抹铜制剂糊剂(如铜大师+百菌清);
- 根部病害:春雷·王铜灌根(每株250ml)。
- 环境调控:棚内湿度≤85%,高温期下午4点后施药,防药害。
二、真菌性病害防治方案
常见病害:
- 低等真菌:霜霉病(黄瓜)、疫病(番茄)、猝倒病(苗期);
- 高等真菌:白粉病(瓜类)、炭疽病(辣椒)、叶霉病(番茄)。
核心策略:分类型用药 + 保护治疗结合 + 抗性管理。
-
分类药剂选择:
- 低等真菌:烯酰吗啉、氟吡菌胺·霜霉威(银法利)、霜脲·锰锌(发病初期1000倍液);
- 高等真菌:
- 保护剂:代森锰锌(未发病期7天1次);
- 治疗剂:苯醚甲环唑(安全性好,白粉病、炭疽病等)、吡唑醚菌酯(炭疽病等)。
- 土传病害(根腐、枯萎):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拌种(种子量0.3%)。
-
广谱高效方案:
- 混合感染:苯甲·嘧菌酯(真菌广谱)、二氯异氰尿酸钠(细菌+真菌兼防)。
- 抗药性管理:三唑类(戊唑醇)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菌酯等)每季轮换,单剂使用≤3次。
三、病毒性病害防治方案
常见病害:花叶病(烟草)、黄化曲叶病(番茄)、条纹叶枯病(水稻)
。核心策略:媒介控制 + 诱导抗性 + 阻断传播。
-
抗病毒药剂:
- 生物诱抗剂:氨基寡糖素(预防期500倍液,7天1次)、香菇多糖(钝化病毒,防效50~60%);
- 化学抑制剂: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发病初期联用,提升防效)。
-
传毒媒介防控:
- 蚜虫/粉虱/蓟马:噻虫嗪(内吸性)、啶虫脒(速效性);
- 物理阻断:防虫网(60目)+ 黄/蓝板诱杀。
四、综合管理原则
-
预防优先:
- 种子消毒:温汤浸种(50℃ 20分钟)或噻唑锌拌种;
- 清园轮作:清除病残体,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如茄科→禾本科)。
-
科学用药:
- 混配建议:细菌+真菌混发用 春雷·王铜+嘧菌酯;病毒病混发用 香菇多糖+噻虫嗪;
- 安全间隔:铜制剂采收前14天停用,生物制剂7天。
-
生态调控:
- 温湿度:棚温20~25℃,湿度≤80%,上午放风、滴灌控湿;
- 土壤处理:夏季高温闷棚(密闭20~30天,灭病原)。
五、病害识别与药剂选择速查表
病害类型 | 识别特征 | 首选药剂 | 关键操作 |
---|---|---|---|
细菌性 | 水浸斑、菌脓、恶臭味 | 噻菌铜/中生菌素 | 伤口保护 + 灌根 |
真菌性(低等) | 霜霉层、水浸腐烂 | 烯酰吗啉/霜霉威 | 早期治疗 + 轮换用药 |
真菌性(高等) | 粉状霉层、凹陷病斑 | 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 | 保护剂预防 + 治疗剂控病 |
病毒性 | 花叶、畸形、黄化 | 氨基寡糖素 + 噻虫嗪 | 媒介防治 + 诱抗剂预防 |
总结:病害防治需“诊病精准 + 用药对症 + 管理同步”。
- 细菌病害:铜制剂打头阵,伤口管理是关键;
- 真菌病害:低等/高等分类治,保护治疗交替用;
- 病毒病害:诱抗剂早预防,虫媒阻断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