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醉李西施爱食 浙江对濒危水果展开大抢救

   2007-07-15 柏德玟 本报记者 洪慧敏 今日早报4110
 2007年07月29日08:10   今日早报 

曾因西施爱食而闻名天下,我省对濒危水果展开大抢救
□通讯员 柏德玟 本报记者 洪慧敏

杭州人柏先生至今忘不了桐乡醉李的美妙滋味:弄根麦管轻轻一戳,插进殷红的李子里,一啜,汁水和着果肉全吸入嘴里,甜而清香的滋味在舌尖回荡。

桐乡醉李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但这种古老的浙江名果近几年却濒临灭绝。

因西施“醉李”而闻名天下

醉李又叫“槜李”,原产于桐乡市屠甸镇桃园村,一到成熟,果肉能全部化成浆汁,剥开紫黑色的果皮,凑到嘴边,轻轻一吸,顿时满嘴果肉。

每年6月底到7月初,醉李成熟。刚采下时,七八成熟的醉李又青又硬,放一个晚上就能变成琥珀色,再过一天,整个果肉全部能化成浆汁。

据说“醉李”真能醉人。相传春秋末年西施曾因食此李过多,醉态娇人,此李故名“醉李”。古人有诗云:“听说西施曾一掐,至今颗颗爪痕添”、“山翁日日醉如泥,一掐爪痕思槜李”。

桐乡市农业局朱福荣回忆,有一次,回家刚打开门,一股沁人酒香扑鼻而来,找来找去,才发现香气发自厨内储藏的几枚醉李。

省农业厅经作局水果科科长孙钧说,闻着香,吃着甜,品质好的醉李,古代一直作为贡品,是浙江传统的名优水果。

100多朵花才结两三个醉李

上世纪80年代,浙江种植醉李的土地仅有几亩。1985年,浙江全年只产出24颗醉李。“碰到天气不好,果树几年不挂一颗果子。”朱福荣说。

农民们感觉醉李不好种。桃园村村民钟国强等人说,别看果树上开满了整片整片的小白花,但能结果的很少。“100多朵花才结出两三个醉李果子。”桐乡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陈振钦说,醉李的坐果率一般只有2%-3%,而对梨树等果树来说,即使5%的坐果率也是很低的了。

今年7月,桐乡共产出1万多斤醉李。“醉李量太少,很多老板们5月就来订购了,大多是送客户用的。”桐乡市屠甸镇桃园村村委会周主任说,“现在桐乡一枚醉李都没有了。”

品种退化是主要濒危原因

省农业厅经作局水果专家分析了醉李濒危原因:愿意种的人越来越少;品种退化,醉李喜高温,受不了“倒春寒”,生产上容易受气候条件制约。

陈振钦说,一棵醉李果树要达到一定产量至少要长五六年,钟阿弟家4年前种下一棵醉李果树,算算几年来已经投资了1万多元,但基本没有产出。

而当地年龄最大的醉李树——张梁荣家种了30多年的那棵,去年突然死了。农技人员把脉说是寿命已到。张梁荣心痛地说:“辛辛苦苦养护了30多年,说死就死。”

周主任说还记得,去年6月24日下午5点,一场龙卷风吹倒了当地很多醉李果树,“有些果树不知吹到哪里去了。”

我省展开醉李大抢救

省农业厅经作局已对处于濒危的醉李展开大抢救,醉李是我省水果中惟一被抢救的品种。

上世纪90年代,省科技厅、省农业厅曾专门立项,并拨下几十万元扶助资金,选育新品种,扩大种植面积,从原来的5000多株,2002年发展到1200多亩。

陈振钦昨天告诉记者,醉李树目前在我省已有六七万棵,种植面积达700多亩。“但这个面积还是相对较少,如果不加以引导,这个物种还有可能消失。”朱福荣说。(2910501)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植物技术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植物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湘ICP备202101311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