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滴灌设计中采用布瑞斯勒(Bresler)公式确定滴头间距方法

   2010-10-22 转自:资源网 藏风得水网姚振宪 闫华 杨可瑞6170
核心提示: 1 引言 滴灌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灌水技术之一。在正确的系统设计和高水平的田间作物水分管理条件下,滴灌系统能够适时适量地进行灌


     1 引言
     滴灌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灌水技术之一。在正确的系统设计和高水平的田间作物水分管理条件下,滴灌系统能够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在作物的根区创造出适宜的水、肥、气、热条件,从而获得节水、高产、优质的效果。全国微灌面积约300万亩,其中大部分是“九五”期间发展起来的。我国进入WTO后,国外设备与国产设备价格差距正逐步缩小。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结构、农业结构都在进行调整,“2001~2010年微灌发展战略”表明灌溉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精确灌溉和节约能量。计算机控制将是灌溉自动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气象、土壤、水分、作物资料等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输出指令,电磁阀根据指令操作灌溉系统工作。这样,在滴灌系统设计中根据土壤资料和滴头流量确定滴头间距显得愈加重要。滴头间距过密,使湿润重叠区域加大,会加大不必要的工程投资;滴头间距过大,会使作物根系不能得到足够的水分,无法达到滴灌节水高产的效果。本文介绍在确定新疆伊宁葡萄滴灌设计中,采用的布瑞斯勒(Bresler)公式确定滴头间距方法。

2 计算方法

现将以色列滴灌专家布瑞斯勒(Bresler)教授确定滴头间距的程序介绍如下:

2.1 土壤的物理水力性质

根据所讨论的土壤类型,从不同类型土壤的典型物理水力参数(见表1)中查出,砂壤土的饱和土壤渗透系数κs以及土壤特性常数α为:

κs=1.4cm/h

α=1.7×10-2cm-1=0.017cm-1

2.2 计算饱和区土壤浸润最大半径ρu

根据布瑞斯勒(Bresler)提出的水分浸润土壤后期饱和区不同滴头流量最大半径公式(1),计算几种可能选择滴头不同流量Qd时的最大半径:

式中:ρu——浸润饱和区最远半径,cm

α——土壤特性系数,cm-1

Qd——滴头设计流量,l/h

ks——饱和土壤渗透系数,cm/h

当qd=2l/h,ρu=5.62cm

当qd=4l/h时, ρu=10.63cm

2.3 选择适宜土壤含水率上下限

根据采集的土样,用压力膜法,获得一组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率间的试验数据。以土壤水吸力为纵坐标,土壤含水率为横坐标,画出一条土壤水分特性曲线(图1)。选择适当的临界土壤含水量θc值,就可以从该曲线中获得相应的土壤水吸力值,此值的负值为非饱和土壤水的基质势,也就是相应的临界土壤水势hc值。

田间持水量(占土壤体积百分比)θs=35%时,hc=-10cmh20;

适宜土壤含水率上限为田间持水量的90%,θmax=32%时,hc=-100cmh20;

适宜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60%,θmin=22%时,hc=-200cmh20。

2.4 计算转换土壤水势函数Sc/Ss的比值

根据公式(2)可以计算转换土壤水势函数临界值与饱和值的比值Sc/Ss:

Sc/Ss=ea.hc (2)

式中:Sc/Ss——转换土壤水势函数

Sc——饱和土壤的转换土壤水势函数值

Ss——非饱和土壤临界土壤水势函数hc时转换土壤水势函数值

hc——临界土壤水势,-cm

e——自然对数

当hc=-10cmh20时,Sc/Ss=0.844

当hc=-10cmh20时,Sc/Ss=0.184

当hc=-10cmh20时,Sc/Ss=0.033

2.5 计算无因次土壤特性常数值α

应用土壤饱和区最大湿润半径ρu,采用以下公式

α=αρu /2 (3)

式中:α——无因次土壤特性常数值

当qd=2l/h时,ρu=5.62cm ,α=0.048

当qd=4l/h时时,ρu=10.63cm ,α=0.09

2.6 查出相应的无因次半径ξ值

定义非饱和区湿润径向半径与饱和区径向最大半径比值为无因次半径ξ

ξ =rc/ρu (4)

式中:ξ ——无因次径向半径

rc——非饱和区径向半径

无因次半径ξ 与Sc/Ss呈函数关系,根据不同的α值,绘出曲线,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根据不同的α值和Sc/Ss值查出无因次半径ξ值。

当qd=4l/h时,α=0.09

Sc/Ss=0.844时,ξ=1

Sc/Ss=0.183时,ξ=1.9

Sc/Ss=0.033时,ξ=6.5

2.7 计算非饱和区湿润径向半径

从公式(4)中可推出,rc=ξ·ρu,可以计算非饱和区设计不同滴头流量的临界径向半径rc值,滴头间距为:

d=2rc (5)

式中:d——滴头间距,cm

采用公式(5),计算滴头间距如下:

当hc=-10时,d=2rc=2ξρn=2×1×10.63=21(cm)

当hc=-100时,d=2×1.9×10.63=40(cm)

当hc=-200时,d=2×6.5×10.63=138(cm)

2.8 确定滴头间距

将应用土壤水力特性和不同滴头流量计算湿润区径向半径的结果列出,计算滴头间距如下(见表2)。

对于某一确定的土壤水势hc值,在滴头流量qd与其间距d之间,均可选择最佳的组合。如表2中,滴头流量qd=2l/h的滴头,滴头间距d=0.5m时,从地表滴头算起的土壤湿润体的径向湿润半径r,在沿着毛管的方向,湿润区可以重叠,而qd=4l/h时的滴头的湿润范围过大,所以选择滴头流量qd=2l/h,滴头间距d=0.5m的滴头比较合理。

3 小结

传统的重力灌溉方法其主要的设计规范之一是在地表获得均匀的配水方案,而滴灌的配水方式是从每一个滴水源遵循土壤水力特性规律向土壤渗透的过程。这样,在滴灌设计中,为了提高滴灌系统的水分和养分的有效利用率,滴头间距d和滴头流量qd必须与土壤的湿润特性和作物的灌水频率周期T及灌水时间相适应,而土壤湿润体的径向距离r和距离滴头的湿润体深度z的估算对设计和管理滴灌系统显得十分重要。

转自:资源网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植物技术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植物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湘ICP备202101311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