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1、项目名称:江津区贾嗣镇果桑产业基地
2、项目性质:新建
3、项目地点:重庆市江津区贾嗣镇崇兴村、玉皇村
4、项目实施单位:重庆市江津区贾嗣镇人民政府
5、项目负责人:吕光和
6、项目规模:3000亩
7、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包括1000亩果桑采摘示范基地(玉皇村)、2000亩果桑产业化发展基地(崇兴村、玉皇村),果桑加工基地(民福村),在崇兴村和玉皇村建设500户的蚕桑养殖基地。通过建设果桑产业基地、示范基地和加工基地,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果桑种植与加工、蚕桑养殖和休闲旅游的产业连带作用,以果桑基地的建设为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贾嗣镇农业产业结构改造升级。
8、项目投资:本项目总体投入资金估算1496万元。
9、项目效益:项目的建设,能够极大改善贾嗣镇的投资环境,为贾嗣镇现代农业建设奠定基础。项目建设能够带动蚕桑养殖、农产品加工、物流、旅游、餐饮、零售等行业的发展,促进贾嗣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使现代高新农业发展观念深入人心,推进当地农业特色化与规模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农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0、项目建设年限:2013—2018年
第1章 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的宏观背景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贾嗣镇是传统农业大镇,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经济缺乏活力,效益低下。为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贾嗣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年)中提出,要以特色农业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全力推进贾嗣镇的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1.2项目的微观背景
(一)项目条件
(1)区位条件
贾嗣镇位于江津东南、龙山脚下、綦河岸边,北依重庆,东邻綦江,毗邻外环。距重庆56公里、江津54公里、綦江36公里,距外环高速马宗出口21公里,地处重庆、江津、綦江中心地带,是江津綦河片区的中心城镇。
(2)自然条件
贾嗣镇幅员面积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71.4公顷。全镇地形从深丘逐渐趋向平缓的浅丘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多炎热,冬少严寒,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oC-19oC左右,年总降雨量900-1200毫米,全年无霜期300天以上,全年日照1200-1300小时左右。
(3)产业条件
贾嗣镇是传统农业大镇,农业资源丰富,蚕桑产业基础深厚。90年代初,江津蚕桑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以贾嗣为代表的蚕桑产业已是江津地区的特色产业,蚕桑业也成为了贾嗣农业的重要支柱。蚕桑产业不仅是生态农业产业,更是民族文化产业,目前贾嗣镇蚕桑种植面积仍保留在6000亩以上。
(二)必要性分析
贾嗣镇果桑种植基地建设是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需要,是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必然选择。
(1)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行者
《重庆市江津区贾嗣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优化贾嗣镇农业产业结构,建设节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改变传统农业高投入、低收益的经营模式。蚕桑产业曾是贾嗣镇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仍然保留着一定的蚕桑产业基础,桑蚕文化仍然当地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通过改良桑树品种,开发新产品,提高土地单产,同时采取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带动传统蚕桑产业的复苏,为贾嗣镇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道路。
(2)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
建设果桑产业,不仅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更是为贾嗣镇的整体发展奠定基础。果桑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果桑种植经济效益高,桑果可加工性强,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制成桑椹酒、桑椹饮料、桑椹干等,实现产品增值。果桑树在产果的同时,每亩还可采摘1000~1500公斤的桑叶用来养蚕,是传统桑蚕区的更新换代品种,比单纯植桑养蚕亩效益高出数倍。果桑产业作为地区特色产业,具有很好的宣传吸引作用,通过各种传媒途径,加大宣传,吸引游客,为贾嗣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奠定产业基础。
(三)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项目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适宜果桑生长。境内植被条件较好,远离城市工业,空气、土壤、水源无工业污染,是发展绿色食品建设城市“生态厨房”的理想之地。项目区位于镇主干道贾百路和松沙路之间,距离在建的重庆市三环高速公路贾嗣镇下道口仅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项目核心区与贾嗣镇区相距2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2)果桑适应性强,生态效益良好
果桑栽培形式多样,露天、大棚、盆栽均可,管理技术极为简单,比一般果树省事省力,比较优势显著。果桑具有极强的保持水土和抗风沙能力,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优选树种之一。充分利用当地荒山、林地资源发展果桑种植,不仅可以提高山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持水土,又能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3)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高
桑椹营养价值高,食用药用功能兼具,可加工性强,除鲜食外,桑椹还可制成桑椹酒、桑椹饮料、桑椹干等,经济价值高。目前桑椹的市场需求很大,不仅鲜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食品工业、化学工业原料缺口也很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综上,该项目选址合理,条件优越,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且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高且收益稳定,综合风险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具,项目建设在产业发展、技术管理、市场前景等方面均可行。
1.2项目依据
本项目以“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以繁荣地方经济、带动一方百姓致富为目标;以科技为依托;以种质资源保护为动力;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航标。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结合资源现状,遵循生物生长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品牌化发展。项目的编制和实施依据如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
(4) 《十八大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相关意见》
(5)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7) 《中央财政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管理办法》
(8) 《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9) 《江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10)《江津区贾嗣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11) 《江津区贾嗣镇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1.3项目目标
1.3.1近期目标
通过采取嫁接的方式完成对崇兴村和玉皇村的桑树进行品种改良,通过荒山土地流转进行果桑的规模化种植,提高果桑产量,增加市场份额;对种植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推广优质栽培技术规程,保证果桑产品品质。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当地农民恢复发展蚕桑养殖。利用双福农贸市场和重庆市三环建设契机,打开销路,拓展渠道。
1.3.2远期目标
进一步扩大果桑种植规模,重点发展果桑产品加工业,建设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实现果桑产业化发展,树立自主品牌,形成有影响力的果桑产业化种植基地。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打造果桑采摘示范基地,与休闲旅游业相结合,逐步实现由种植园转为集鲜销、品牌销售、物流、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集成园,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农户发家致富。
第2章 建设内容
2.1项目选址与规模
项目核心区位于贾嗣镇玉皇村和崇兴村。崇兴村和玉皇村交通便利,地势相对平坦,适合发展规模化种植,且两村传统蚕桑养殖基础较好,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拟建设包括1000亩果桑采摘示范基地(玉皇村)、2000亩果桑产业化发展基地(崇兴村、玉皇村),50亩果桑加工基地(民福村)。
2.2项目建设内容与设计
该项目通过建设果桑产业基地、示范基地和加工基地,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果桑种植与加工、蚕桑养殖和休闲旅游的产业连带作用,通过果桑基地的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体建设情况如下:
(1)果桑产业化基地
崇兴村和玉皇村地势相对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发展规模化种植。崇兴村和玉皇村两地蚕桑产业基础较好,拥有一定规模的传统桑树种植面积,通过采取嫁接的方式对现有的传统桑林进行品种改良,同时为了实现规模化发展,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进一步拓展规模,最终建设2000亩优质高产果桑种植基地,以满足桑果鲜销和加工的市场需求。同时,也为贾嗣镇蚕桑产业的复苏提供产业基础。
该区域的果桑主要是以鲜食与加工为主,兼优质的桑叶,发展蚕桑养殖。所以推荐品种:兴渝1号果桑(台湾大果桑选育适宜西南地区品种)、红果1号、红果2号、杂交8632。以上这些品种果形大、桑果酸甜可口,果汁丰富,叶质优良,每亩产桑果1000-1500千克,产桑叶1500干克,适应性强,是高产型果用或果叶共用的品种,适宜大面积推广,规模化种植。
(2)果桑采摘示范基地
为了配套贾嗣镇乡村旅游的发展,进一步增加果桑产业的经济效益,拟在玉皇村新胜社和长莲社交界处发展1000亩果桑采摘示范园。采摘园为前来游玩的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通过在桑园里采摘游玩,放松身心,尽情享受自然的休闲与欢乐,为贾嗣特色休闲旅游的发展也奠定了产业基础。 针对果桑采摘示范基地,适宜选择抗病性强,果形大,颜色鲜亮,果汁多,无籽,果味酸甜清爽,成熟期较长的品种进行种植。推荐品种:金强63号、无籽大10。每亩产桑果:1000-1500千克,桑果特别适合鲜食,也可以加工,符合游客自由采摘的需求。
(3)果桑标准化加工基地
加工基地选址于綦河北岸贾嗣镇现代农业产业中心地的民福村,位于民福路与卞民路的交汇处,毗邻燕五溪,距民福寺火车站1公里左右,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场地条件良好,规划50亩果桑加工基地,为贾嗣镇果桑产业发展提供后续服务支撑。加工基地初期主要以果桑产品的初级加工为主,随着基地规模的逐步扩大和技术的成熟,逐步由初级加工向精加工转变,打造自主品牌,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
初步拟定该基地主要的加工产品有:桑葚干、桑葚果脯、桑葚饮料、桑葚酒。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原料车间、生产车间、发酵车间、水过滤车间、化验车间、废水处理车间、产品车间、员工宿舍、运动场以及必备的生产设备、检验设备、包装设备等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流水线。
(4)桑蚕养殖基地
果桑种植基地的建设为贾嗣蚕桑业的复苏提供了动力和支撑,为服务当地经济,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拟通过组织成立蚕桑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崇兴村和玉皇村建设500户的蚕桑养殖基地。合作社建设茧站,对蚕茧进行收购,保证销路。
(5)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系统和水利灌溉系统建设。为保证桑园的顺利建设和建成后的日常管理,重点建设桑园机耕道10公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新修水库、蓄水池保证生产生活用水,建设完善的灌溉网络,提高基地灌溉效率,保证项目顺利运行。
2.3关键技术及环节
(1)种植技术
果桑种植尽量连片。栽植前应先除去多年生杂草,然后平整土地,挖好排水渠道。然后将地块进行全面翻耕,耕深25厘米左右,在地块上起垄,垄高20~25厘米,宽80~90厘米。一般在3月下旬~4月上旬进行嫁接,每嫁接1000株桑苗,需要准备穗条250根以上。通常每亩可栽植果桑300~600株,栽植密度为:行距1~2米,株距1米左右。根据果桑的栽培密度,挖定植沟,沟深50~60厘米、宽60厘米。定植沟挖好以后,每亩施有机肥2000千克,复合肥150千克,菜饼肥50~100千克,与表土混和均匀,填入沟内20厘米左右,然后栽植。
果实采收:一般桑椹于5月上中旬成熟,当桑椹由红变紫,果梗由青变黄白时表明桑椹已经成熟,应及时于清晨采收,以防风吹脱落,同时可以延长货架期3~5天。桑果分批成熟分批采摘,收获期一般在20天左右。平均亩产桑果1000~1500千克,桑叶1500千克。
桑果的采收以人工采收为主,采摘期较长,可达五个月以上,至采收期时需要聘请大量采摘工人,保证及时收获果实。
(2)桑果加工工艺流程:
①桑椹干:原料选择→清洗→浸碱→干燥→回软→包装→成品检验
②桑椹果脯:原料选择→浸灰→糖渍→糖煮→干燥→包装
③果汁饮料:护色→调配→过滤→均质→装罐→灭菌→入库贮存
④桑椹酒:原汁调配(调整糖度、酸度调整)→主发酵(前发酵)→压榨分离→后发酵及陈酿→澄清→灭菌→装瓶→检验→贴标签→包装出厂。
陈酿管理的工艺流程:经后发酵的原酒→装桶(罐)→调度→封桶→化验→倒桶→添桶。依次反复2~3次。
2.4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2013-2014年:作好项目申报的前期准备、土地规划等工作,为项目的实施打好基础;
2014-2017年:完成3000亩的果桑基地建设,同时完善项目所需的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工厂,水利电力设施建设,道路建设等任务。
2017-2018年:继续完成项目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逐步完善生产经营体系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打造自主品牌,提升地区影响力。
第3章 项目的组织管理及运行机制
3.1项目管理与组织机构
3.1.1项目组织机构
本项目参照一般项目的管理模式,负责人或单位进行工作安排,由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下设财务、工程技术、市场推广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负责项目的财务管理,基地建设、市场开拓、人力管理等,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本项目。为了较好地对项目实行技术管理,成立项目专家咨询小组,具体负责对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咨询和服务。为了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对其进行培训。
3.1.2项目管理工作
本项目在贾嗣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为智力支持,为项目的正常运转提供技术保障;以训练有素的销售人员为依托,不断拓展销售渠道;以广大种植户为核心,促进贾嗣镇果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加强以下方面,提升项目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组织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本项目相关工作人员在果桑苗木栽培管理和蚕桑养殖方面缺乏经验,这就需要对项目员工进行集中培训,为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种植户的技术大多是通过前人的经验传授所得,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技术培训,面对生产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无能为力,为了降低风险,对种植大户进行种植管理技术和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培训是必要的。
(2)引进先进设备,实现批量化生产
本项目以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积极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通过软件和硬件的不断升级,努力实现工厂化种植加工,争取达到批量化生产的目标,为贾嗣镇果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整合资源,畅通销售渠道
任何产品只有通过贸易进入市场才能实现其价值,销售环节作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增加合作社和广大社员的收益,项目实施应该注重提升人员职业素养,用激励性管理手段促使其努力工作,不断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产品的销售开通“绿灯”。
3.2项目运行机制
3.2.1项目运行与人员编制
本项目在贾嗣镇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谈判地位的提升为己任,解决部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相关科学理论和现代栽培管理技术贯穿项目实施的始终,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智力支持是项目得以顺利进展的关键。
本项目的工作人员分为以下几类:技术人员、财务人员、文职人员、销售人员和工人。具体如下:
表3-1 项目工作人员概况
项目人员
|
职 责
|
来 源
|
技术人员
|
果桑种植、加工、蚕桑养殖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
社会招聘
|
财务人员
|
负责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财务工作
|
社会招聘
|
文职人员
|
整理资料、推广品牌形象
|
社会招聘或内部培养
|
销售人员
|
销售的回收及后续销售
|
社会招聘或内部培养
|
工 人
|
田间管理、产品加工、桑蚕养殖、旅游服务等
|
内部培养
|
3.2.2机构适应性分析
从贾嗣镇果桑种植基地的管理机构分析,该项目的组织方面涉及到办公、财务、运行、法律事务等多方面的内容,机构的设置涵盖了项目从建设到投产运行过程中所需要发挥的种种职能;各组织机构分工较细,责任明确,权责对等,有助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比较适合项目建设的正常运转、能充分适应市场变化、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4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1项目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49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360万元,计划流动资金136万元。
4.1.1固定资产投资
表4-1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序号
|
项目
|
内容
|
单价
|
投资(
万元)
|
备注
|
1
|
果桑产业化基地
|
整地
|
300元/亩×2000亩
|
60
|
|
改建1500亩嫁接种苗费用
|
[(400株/亩×1500亩)/4]×4元/枝
|
60
|
嫁接种苗按照1000株需要250枝接穗来计算
|
||
新建500亩种苗费用
|
400株/亩×500亩*4元/株
|
80
|
按照1.5-2m*1m适当密植,取中间值400株/亩计算(下同)
|
||
2
|
果桑采摘示范基地
|
整地
|
300元/亩×1000亩
|
30
|
|
新建1000亩种苗费用
|
400株/亩×1000亩×4元/株
|
160
|
|
||
3
|
基础设施建设
|
道路硬化(生产作业便道、人行便道)
|
120元/米×10000米
|
120
|
|
水利设施及灌溉系统
|
300
|
新修蓄水池和灌溉网络
|
|||
配套旅游服务设施
|
|
50
|
游客休息、观光亭等服务设施
|
||
4
|
蚕桑养殖基地
|
蚕茧站
|
|
150
|
|
5
|
果桑加工基地
|
车间及建筑设施
|
|
150
|
|
必备的加工设备等标准流水线
|
|
200
|
|
||
6
|
合计
|
|
|
1360
|
|
4.1.2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指生产经营性项目投产后,为进行正常建设运营,用于购买生产材料、技术培训、支付工资及其他营运费用所需的周转资金。按固定投资的10%计算,流动资金为136万元。
4.2 资金筹措
该实行以吸引市场投资为主,国家与地方扶持资金为辅,其它资金为补充的筹资原则。本项目的建设涉及到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等内容。因此,为了保证项目的如期建设,需向政府相关等部门争取资金支持。需要采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才能如期实现建设目标,资金投入如表4-2所示:
4-2 项目资金筹措表
项目
|
投资金额(万元)
|
比例
|
国家及地方扶持资金
|
598.4
|
40%
|
企业投资
|
523.6
|
35%
|
金融机构贷款
|
224.4
|
15%
|
其他渠道筹资
|
149.6
|
10%
|
合计
|
1496
|
100%
|
第5章 效益分析
项目的全面实施,将对龙登山区域内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发挥强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1经济效益
(1)成本估算
表5-1 项目成本估算表
项 目
|
成本(万元)
|
附 注
|
一、生产成本
(一)原材料(肥料等)
(二)水电与网络
(三)工资及福利
(四)折旧与摊销
二、销售费用
三、管理费用
四、财务费用
五、总成本
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
六、经营成本
|
300
100
800
68.5
299
29.9
14.36
1611.76
1211.76
400
1528.9
|
肥料、药品等
按1个月采摘期计
房屋、建筑物等土建折旧年限为20年,各种设备为10年
销售费用为销售收入的10%
管理费用为销售收入的1%
本项目贷款为五年贷款,利息为6.4%。
总成本-原材料-水电与网络
总成本-固定成本
总成本-折旧摊销-利息
|
(2)产出分析
本项目的产出主要来自于果桑的桑果鲜销加工销售、桑叶养蚕收入和观光旅游收入,具体如下:
表5-2 项目产出估算表
项目
|
单价
|
金额(万元)
|
桑果鲜销收入
|
20元/kg×200kg/亩×3000亩
|
1200
|
桑果加工品销售收入
|
30元/kg×(800kg/亩×3000亩/5)
|
1440
|
桑叶养蚕收入
|
4000元/户×500户
|
200
|
观光旅游收入
|
|
150
|
合计
|
|
2990
|
注:按照丰产年产量1000kg/亩,鲜销200 kg,加工800 kg,其中加工产品以桑葚干5kg新鲜桑葚可以制作1 kg桑葚干来粗略计算,即30元/kg。
(3)经济效益分析
综合以上项目的成本分析和产出分析,采用投资回收期等指标衡量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如表5-3所示:
表5-3 经济效益分析
序号
|
项目
|
金额(万元)
|
1
|
总投资
|
1496
|
2
|
固定资产投资
|
1360
|
3
|
流动资金
|
136
|
4
|
年销售收入
|
2990
|
5
|
年经营成本
|
1528.9
|
6
|
年净利
|
1461.1
|
7
|
投资回收期
|
1+5(建设期)=6
|
由表5-3可以看出,项目投资回收期为六年,丰产年净利润可达1461.1万元,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果桑基地建设,可以带动蚕桑养殖、农产品加工、物流、旅游、餐饮、零售等行业的发展,促进贾嗣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项目能够极大地改善项目区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现代农业建设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通过促进连带产业发展,可为项目区提供众多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经济效益明显
5.2社会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将会对贾嗣镇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其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缓解就业压力,减少失业率
该项目建成后将吸收大量的当地闲散劳动力,能有效的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生产过程中除了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对专业的要求较高以外,其他人员都可以考虑当地素质较高的农民,通过培训的农民将成功的实现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角色转变。
(2)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收益
本项目采取“生产+加工+销售”的经营模式,延长了传统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
(3)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本项目以果桑种植产业化发展为核心,通过产业连带作用推动贾嗣镇农产品加工、蚕桑养殖和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促进贾嗣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现代农业建设奠定基础,促进贾嗣镇经济社会发展。
5.3生态效益
本项目在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低碳循环农业体系,通过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水质,净化大气。项目的实施帮助当地农民转变传统农业为现代高新农业发展观念,推进当地农业特色化与规模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利用果桑基地建设带动整个贾嗣镇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建立生态旅游文明和谐的社会。
第6章 保障措施
6.1政策保障
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整合现有资源,统筹安排财政支农资金。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形成“投入多元、利益共享”的格局。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制度,完善农业项目补贴政策。
6.2市场保障
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激烈的严峻现实。针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建立农产品市场部门,通过专业市场灵敏的价格反应体系和健全的信息平台,收集市场信息,通过专家咨询和市场分析,做出较为可靠的市场预测,为生产者安排生产规模提供依据。
6.3技术保障
通过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合作,聘请专家作为技术顾问,进行项目建设方案的论证和科技开发指导,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建设校企合作试验试范基地,加强多方智力、技术、信息交流,使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
第7章 项目建议
7.1结论
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江津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进程,有利于当地及其周边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符合国家和地方发展农业的总体思路。本项目的产品及其市场定位得当,选址合理、规模适度、起点较高,结合西南大学和当地农业部门的技术支持,项目实施的成功率高。
本项目的实施旨在通过果桑种植基地建设带动加工、养殖、物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促进贾嗣镇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推动全镇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而带动当地居民增收和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7.2建议
(1)本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较好,建议政府将该项目纳入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并协调各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
(2)建议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主动争取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在项目实施期,应征求更多专家意见,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质和实际情况,进行总体布局、总体设计,提高项目实施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