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艺严仿野生栽培大对话(三):仿野生栽培水果真的可以完全不使用任何化肥吗?

   2025-11-07 10

      问:仿野生栽培葡萄可以完全不使用任何化肥吗?苗老师认为给植物补充植物残体形成的肥料最安全,可以补充左旋氨基酸而非右旋氨基酸。并且认为补充任何形态的化肥都会导致土壤元素失衡导致缺素现象。任何补充游离态的化学元素离子都会导致养分失衡。是否有道理? 

      答:苗老师的观点在理想的、封闭的、高度健康的生态系统模型内具有强烈的逻辑自洽性,可以被视为一种追求极致生态平衡的农业哲学。然而,从现代植物营养学和主流农业实践的角度看,其“任何补充都会导致失衡”的论断过于绝对化,更像是一种严谨的管理戒律,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事实

      一、仿野生栽培葡萄可以完全不使用任何化肥吗?

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前提条件苛刻。​

(一)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能自我循环的“森林式”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必须满足:

有巨大且稳定的有机质来源​:能够持续产生并归还大量的植物残体(如葡萄的修剪枝条、行间生草的频繁割刈、外加的秸秆、腐熟有机肥等),通过微生物分解形成丰富的腐殖质。

有强大且多样的土壤生物网络​:特别是菌根真菌,它们能极大地扩展根系的吸收范围,帮助分解矿物质,并将植物难以直接吸收的养分形态(如磷)转化为可利用形态。

有健康的土壤结构​:良好的团粒结构能保证养分被腐殖质吸附、缓释,而不易流失。

现实挑战

建立期漫长:一块贫瘠的土壤要建立起这样的系统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

产出与投入的平衡:葡萄每年结果会带走大量养分(尤其是钾)。如果仅靠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而外部投入的有机物料不足,长期来看可能导致土壤中某些元素逐渐耗竭,影响产量和品质。

因地制宜:如果土壤本身某些元素(如镁、锌、硼)非常缺乏,仅靠根系分泌根酸溶蚀可能不足以满足高产优质的需求。

结论​:在小规模、精心管理的园子中,通过大量投入多种来源的有机质(不仅仅是葡萄自身的残体),可以实现不用化肥并获得优质产品。但在规模化、追求高产量的商业果园中,完全杜绝一切化肥挑战巨大,更现实的路径是以培育土壤为核心,仅在必要时、基于土壤检测进行最小量的、精准的化肥补充

 

      二、关于补充左旋氨基酸而非右旋氨基酸

这个观点具有高度的科学合理性。​

科学基础:蛋白质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氨基酸,而绝大多数天然蛋白质都是由左旋氨基酸(L型)​​ 构成的。植物的根系和叶片能够直接、高效地吸收左旋氨基酸,节省了将无机氮(如铵态氮、硝态氮)合成氨基酸所需消耗的能量。

右旋氨基酸(D型)​​ 在自然界中很少见,主要存在于某些细菌细胞壁或抗生素中。植物和大多数生物难以利用右旋氨基酸,甚至可能产生代谢负担。

实践意义​:当植物处于逆境(如弱光、低温、根系受损)时,其自身合成氨基酸的能力下降。此时通过叶面或根部补充左旋氨基酸,相当于提供了“预制好的营养模块”,能快速被植物利用,帮助其恢复生长,提高抗逆性。市面上优质的氨基酸肥料都会标明其主要由左旋氨基酸构成。

结论​:苗老师强调补充左旋氨基酸,是符合植物生理学的高级营养管理策略,比直接使用无机氮肥更高效、更接近自然状态。

 

    三、关于“补充任何形态的化肥都会导致土壤元素失衡”

这个观点是苗老师理论的核心,也是争议的焦点。它更应被看作一种风险警示和管理哲学。​​

其合理性与智慧体现在

反对粗暴施肥:传统的化肥施用往往只关注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忽略中微量元素,长期大量使用确实会打破土壤原有的元素平衡,导致钙、镁、锌、硼等元素的缺乏(拮抗作用)。保护土壤生命:高浓度的化肥溶液,特别是氮肥,会抑制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如菌根真菌)的活性,而它们是仿野生栽培体系的“引擎”。

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该观点迫使管理者将注意力从“给植物喂饭”转移到“为土壤生态系统做饭”上。通过增加有机质来提升土壤的缓冲能力(CEC,阳离子交换量),让土壤自己来调节养分的供应,这无疑是更可持续的道路。

其绝对化的问题在于

忽略了“剂量”决定毒性:在土壤健康、有机质丰富的基础上,少量、精准地补充化肥,如同给一个饮食均衡的人补充一粒维生素,并不会导致“失衡”。问题出在长期、过量、单一的使用。

将养分形态“妖魔化”​​ 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最终都必须被微生物分解或化学转化为无机离子形态(如K⁺, Ca²⁺, NO³⁻, H₂PO₄⁻)​,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植物吸收的是离子,它“不知道”这个离子是来自腐殖质还是化肥颗粒。关键在于养分的释放速度和浓度。

现实可行性:对于已经出现缺乏症状的果园,通过土壤或叶片补充相应的中微量元素肥(如硫酸镁、硼砂),是快速纠正问题、避免经济损失的有效手段。完全拒绝,可能会导致问题恶化。

 

      总结

苗老师的观点是一套极其严谨的、理想化的生态农业管理规范。它通过设定“绝对禁止”的底线,来确保实践者不偏离“培育土壤生态系统”这一根本方向。这对于纠正现代化学农业的弊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然而,在复杂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我们或许可以采取一种更具弹性的“优先层级”策略

1. 最优选择​:全力培育土壤健康,通过多样化的有机物料投入,建立自维持的养分循环系统。

2. 次级选择​:当系统短期内无法满足作物需求时,优先使用温和、高效的有机源营养(如左旋氨基酸、海藻肥、腐殖酸等)。

3. 必要补充​:在万不得已时(如确诊缺乏某种元素),基于科学检测,进行最小剂量、最精准的化肥补充,并将其视为帮助土壤生态系统恢复的“临时拐杖”,而非长期依赖。

这种思路既秉承了仿野生栽培的核心理念,又为应对现实挑战保留了一定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植物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植物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湘ICP备202101311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