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艺严仿野生栽培大对话(五):适合水稻、小麦等一年生大田作物吗

   2025-11-08 70

问:苗艺严仿野生栽培模式适合水稻、小麦等一年生大田作物生产吗?如果合适,为什么现在水稻与小麦、玉米、黄豆等还是化肥农业?推广秸秆全面还田效果如何?

答:苗艺严的仿野生栽培理念在原则上同样适用于水稻、小麦等一年生大田作物,其背后的生态学原理是普适的。然而,在现实推广中,它面临着与果园系统截然不同的、极其巨大的挑战。

下面我们从“为什么理论上可行”和“为什么现实中难以推广”两个层面来深入分析。

     一、理论上为什么可行?—— 原理的普适性

仿野生栽培的核心是模仿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构建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土壤-植物系统。这个原理对任何植物都成立。

土壤健康是根本​:无论是果树还是水稻,健康的根系和旺盛的光合作用都需要疏松、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土壤。仿野生栽培通过增加腐殖质来改善土壤结构,这一点对一年生作物的增产和品质提升同样有益。

养分循环可建立​:在一种作物的生长周期内,可以通过种植绿肥(如紫云英、苕子)、秸秆还田等方式,模拟“枯枝落叶”的循环。例如,水稻收割后将秸秆还田,就是仿野生理念的一种实践。

提升抗逆性和品质​:建立在健康土壤上的作物,其抗病虫害能力和抗倒伏能力会增强,产品的风味和营养物质积累也可能更优。

事实上,全球可持续农业运动中的许多实践,如有机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法等,其核心思想与仿野生栽培高度一致,并且已有在小麦、水稻、玉米上成功的案例,只是规模和产量目标不同。​

     二、现实中为什么难以推广?—— 残酷的现实挑战

尽管原理可行,但当前全球粮食生产系统的主导模式仍然是化学农业,这主要由以下结构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原因决定:

挑战维度

具体原因分析

1. 产量与粮食安全压力

这是最核心的障碍。全球人口巨大,对主粮的需求是刚性的。化学农业在短期和中期内能提供最高的、最稳定的单位面积产量。仿野生栽培体系需要3-5年甚至更长的土壤生态修复期,在转型初期可能出现产量波动甚至下降。对于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战略而言,这种风险是难以承受的。

2. 生产规模与资源限制

- ​有机物料来源不足​:一个大果园可以通过内部循环(割草、修剪枝条)产生大量有机质。但干亩、万亩级别的麦田或稻田,需要覆盖的有机物料量是天文数字,收集、运输、加工的成本极高,实践中几乎无法满足。
- ​劳动力密集型​:仿野生栽培需要精细化的管理,如人工覆盖、制作堆肥、人工除草等,远比撒施化肥耗时耗力。在农村劳动力日益稀缺和昂贵的今天,这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经济性。

3. 生产周期与生态建立的矛盾

一年生作物生长周期短(如水稻3-4个月),收割时会将大部分生物量(果实和秸秆)从田间带走,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索取”强度大。这意味着需要更快速、更大量地从外部补充有机质,才能维持“生长-分解”的平衡,这比多年生果园的生态系统更难建立和维持。

4. 经济收益与市场驱动

- ​价格低廉​:主粮是基础性商品,价格相对较低。投入巨大的时间和资源去进行仿野生栽培,其带来的品质提升(如更美味的大米)很难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价格溢价来覆盖成本。而水果等高价值经济作物,品质提升能直接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
- ​产业链惯性​:从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到收购、加工,整个农业产业链都是为化学农业模式设计的。转向仿野生栽培意味着要脱离这个成熟的体系,独自承担所有风险和成本。

5. 技术推广体系缺失

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主要服务于化学农业,教导农民如何施肥打药。仿野生栽培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农业,需要农民深刻理解生态原理并根据本地情况灵活调整,但目前缺乏大规模的技术指导和支持网络。

     三、为什么秸秆还田是正确且重要的一步?(与仿野生栽培理念一致的部分)

模仿枯枝落叶循环​:这是最核心的相似点。它将作物收获后的大部分有机物归还土壤,是维持“农业第一法则”(生长与分解平衡)的最主要手段。

增加土壤有机质​:秸秆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最终可以形成腐殖质,这是提升土壤肥力的根本。

改善土壤结构​:有助于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保水保肥能力。

减少水土流失​:地表覆盖的秸秆残茬能有效减轻风雨对土壤的侵蚀。

从这些方面看,秸秆还田绝对是仿野生栽培理念在大田作物上的核心实践之一,其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四、为什么仅有秸秆还田还不够?(与成熟仿野生系统的差距)

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自我维持的系统。仅靠秸秆还田,在以下方面存在显著差距:

差距维度

单纯的秸秆还田

成熟的仿野生栽培(森林系统)

​1. 有机物的“质”与“量”​​

​物质单一、碳氮比高​:秸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木质素,碳氮比(C/N)很高(约80:1)。分解初期,微生物会与作物争抢土壤中的氮素,可能导致幼苗发黄。分解速度慢。

​物质多样、养分均衡​:森林的枯枝落叶包括树叶、嫩枝、树皮、花果、动物粪便/尸体等。树叶等氮含量较高,物质多样性好,分解后提供的营养更全面、更易被吸收。

​2.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低​:单一作物秸秆所能滋养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种类相对有限。

​生物多样性极高​:多样的有机物滋养了极其丰富的微生物、真菌(如菌根)、蚯蚓等土壤生物网络。这个网络是系统稳定和功能强大的基础。

​3. 养分“封闭循环”程度​

​循环开放,养分有输出​:粮食、果实被人类收获并带离农田,系统中的氮、磷、钾等核心营养元素是净流失的。秸秆主要补的是碳,而大量矿质元素需靠土壤母质风化或外部输入。

​循环近乎封闭​:森林中几乎所有生物质最终都归还林地,养分在系统内循环利用,损失极少。真正的“自给自足”。

​4. 土壤的“扰动”程度​

​连年翻耕扰动​:大田作物通常需要翻耕播种,这严重破坏了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微生物建立的“地下网络”(如菌根真菌的菌丝网)。

​免耕或少扰​:森林土壤常年免耕,土壤结构稳定,地下生态网络完整且强大,能高效地为植物输送水分和养分。

     五、单纯依靠秸秆还田可能带来的问题

短期争氮问题​:如上所述,在秸秆腐解初期,如果未额外补充氮源(如一些腐熟剂或少量粪肥),可能影响下茬作物苗期生长。

病虫害风险​:如果还田的秸秆本身携带病菌或虫卵,且还田后处理不当(如未深翻或未充分腐熟),可能增加下茬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分解不均与酸化风险​:在特定条件下,秸秆的厌氧分解可能产生有机酸,短期内对作物根系有抑制作用。

     六、如何从“秸秆还田”走向“仿野生栽培”?

秸秆全量还田是实现大田作物生态化种植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要真正趋近于仿野生栽培,需要构建一个综合管理体系​:

补充氮源,优化碳氮比:在秸秆还田时,配合施用少量腐熟的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调节碳氮比,加速腐熟并避免争氮。

增机物多样性:推行禾本科-豆科轮作或间作。例如,小麦/玉米-大豆轮作。豆科作物的根系和残体能固氮,其有机物氮含量高,能与秸秆形成完美互补。

推广保护性耕作:尽量减少土壤翻耕,采用免耕播种,保护土壤结构和土壤生物网络。

种植并还田绿肥:在作物休耕期种植紫云英、苕子等绿肥作物,在盛花期翻压还田,这是快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极佳方式。

培育土壤生物:可以有意识地引入或促进蚯蚓、有益微生物(如EM菌、菌根真菌)的繁殖,加速物质循环。

总结来说,将秸秆全部还田,是一个值得全力推广的伟大起点,它让我们的大田农业开始“像”森林一样思考循环。但要完全实现一个稳定、高效、自维持的仿野生栽培系统,我们还需要在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扰动、优化养分管理等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秸秆还田是这个系统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

     结论与展望

总而言之,苗艺严的仿野生栽培适合水稻、小麦等一年生作物,更多是作为一种指导性的哲学理念和长远目标**。它在小规模、生态农场、高价值主粮(如有机大米、特色小麦)生产中具有实践价值。

而当前水稻、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仍以化肥农业为主导,是一个在“粮食安全”、“经济效益”、“可操作性”等多重目标权衡下的现实选择。这不是因为仿野生栽培不科学,而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尚未准备好承担全面转向这种模式所需的短期成本和社会重构。

未来的方向可能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将仿野生栽培的智慧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生态集约化”农业:

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减少化肥用量。

研发高效的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为农田提供廉价的有机肥源。

培育适应低碳农业的作物品种

最终,从高度依赖外部化学投入的农业,转向更基于生态规律的农业,是一个漫长的社会转型过程,需要技术、政策、市场和消费者意识的共同推动。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植物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植物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湘ICP备2021013112号-3